本script為載入jquery核心使用,不影響頁面資訊瀏覽
:::* 瀏覽位置:首頁 > 教育類
  • 字級選擇
  • 大
  • 中
  • 小

教育類


談談3個月以內的嬰兒情緒--廖璽璸醫師

  • 發佈日期:2015-05-28
  • 照片說明文字  如果在嬰兒一出生後,家長就能因了解情緒調節的重要而開始注意的話,對嬰兒或自己本身都很有幫助,也許有人感到困惑:真的嗎? 對著那麼小的嬰兒談「情緒調節」?甚至懷疑:那麼小,除了哭以外,還有甚麼情緒?

      有的!一開始當然不複雜;就是愉悅與挫折,但最重要的是,他們情緒的發展非常迅速,接著他們有「驚奇」的反應,對事物「感興趣」,甚至在3、4個月大時,也會有厭惡及傷心的情緒,其實人類的基本情緒在7-8個月大就已發展完成,因此家長如果能在一開始就能意識到關注嬰幼兒情緒發展的重要,就是一個重要的契機!

      動物實驗顯示,一個新生的小老鼠,如果僅予以餵食而無母鼠情感上的慰藉,其死亡率相當高,從人類腦部進化史的觀點來看,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哺乳腦),其向下(生命反射中樞,屬於爬蟲腦的部分)傳遞的量與速度,遠遠大於向上(掌管理性思考的新腦部分)。意思就是,人類的情緒反應經常強過理性思維,也才有種種「失控」的現象發生,我們希望能多多使用理性思考來調節過度情緒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是這種調節的路徑是需要學習的。

      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幫助嬰兒發展良好情緒調節的父母呢?有幾個決定因素:
      1.你夠不夠敏感?
      2.你有沒有洞察力?
      3.你的對頻性好不好?
      4.你快不快樂?

      仔細觀察你的寶寶,是熟睡?淺睡?清醒?對環境感興趣?累了嗎?刺激過度?需要休息嗎?有時候新手父母缺乏的就是「敏感度」,以過度刺激為例,當小嬰兒別過臉,或是雙手擋住眼睛、迴避刺激源時,就應該敏銳的停止刺激,不然很容易導致啼哭,而所謂的洞察力,就是除了「敏感」以外,還能深入的了解原因,例如:對於哭泣的原因能不能找出來,並協助解決,對頻性就是能不能設身處地、感同身受,以大一點的孩子為例,母親能不能體會孩子害怕上台的恐懼? 還是只是鼓勵或威脅呢?應用在小嬰兒期的話就是「寶寶語」----例如:母親盡量說「寶寶一定很不舒服喔!尿片都濕透了吧!媽媽知道你不舒服!」諸如此類,在旁人聽起來很傻氣的話,卻是你練習的最好機會,只要經常觀察,經常練習,隨著孩子成長,你就會越來越得心應手。

      本著上述的條件,其實就是多與小嬰兒做「愛的溝通」,來建立他對你的信任,怎麼做呢?
      1.多與寶寶「面對面」、「眼對眼」(視覺)
      2.對著他唱歌,講話(聽覺)
      3.多做身體的觸摸按摩(觸覺)

      總之,要讓嬰兒知道「你一直在注意他並與他溝通」,且對他的需求做出回應,因為早在嬰兒說話以前,就可以辨識你的語調,所以儘量地鼓勵任何有回應的聲音,也在以聲音回應時,還要看著他(增強反應),當他有回應時,你可以模仿他的聲音,也模仿表情(互動反應)。

      精神科醫師John Bowlby說,嬰兒在與照護者不斷的互動中,發展出對自我(自己是否值得他人關懷)及他人(他人是否值得自己信賴)的認知模式,藉以解釋事件及形成人際關係,如果在這個基礎下,嬰兒期該怎麼處理「哭」就值得深思。

      有人認為,為避免嬰兒藉哭泣來取得注意力或控制權,父母不應在嬰兒哭泣時就抱他或做其他處置,例如:餵奶,但是嬰兒在3個月內的哭泣是屬於生物性的,更何況操縱控制要在7-9月大才發展出來,如果經常讓嬰兒哭泣不予理會,嬰兒將無法習得情緒的慰藉,也就是將比較困難由「他人協助」調節,進入「自我調節」,更別談與你發展出信任關係。

      因此,該怎麼回應嬰幼兒的哭泣? 綜合許多情緒調節學者的建議,3個月內嬰幼兒的哭泣,應予以理會。情況許可的話,等候時間應不要長於2分鐘,但也不要小於10秒鐘回應,意思是,有時候嬰兒會安撫自己,給他一點時間,也不必一下子就抱起來,可以在旁邊以聲音、言語、觸摸先觀察之,然後根據你的判斷再決定怎麼做。

      這些都只是一個大概,千萬別用馬錶!也不要因為偶爾讓寶寶哭得比較久而懊惱,畢竟只有快樂平靜的照護者,才有可能談及嬰幼兒情緒調節。

    引用Edward Z Tronick 的畫作為結語:
    (1)嬰兒期的情緒發展比過去以為的要有系統。
    (2)錯誤只要導正就沒有關係,持續性的情緒忽略才是最大的殺手。
    (3)任何一個開始就是最佳情緒教養。
  • 推上Facebook 推上twitter 推上噗浪
  • 相關附件:
  • *談談3個月以內的嬰兒情緒
*回上一頁 *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