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script為載入jquery核心使用,不影響頁面資訊瀏覽
:::* 瀏覽位置:首頁 > 教育類
  • 字級選擇
  • 大
  • 中
  • 小

教育類


嬰幼兒情緒發展進程--廖璽璸醫師

  • 發佈日期:2015-02-09
  • 照片說明文字前言:

      談到嬰幼兒發展,往往想到的是生理上的,例如:大動作、小動作、認知能力的發展等等,但心理發展(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的重要性其實更是不容忽視,而情緒發展(emotional development)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如果我們不重視情緒發展,有些人有可能因沒有學好"情緒調節"(emotional regulation),在往後的人生道路上,也許因極度生氣而殺人,因極度沮喪而自盡,或時常處在責備自己或責難他人的情境,非常不快樂、人際關係有問題,家庭不和諧,進而更影響下一代,問題不可謂不大。

      然而在了解異常心理問題及尋求解決之道前,最好要先知道正常的情緒發展,尤其是嬰幼兒期。如此一來,父母親在面對新生兒伊始,就可以有所本的協助其情緒發展,對於往後的成長過程會大有助益。

      發展進程的分析當然是人為的,人們試著去觀察並分析人類的情緒發展,因此,這些分類會因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也因如此,當我們在運用這些發展進程來分析時,一定要牢記:不是你的幼兒去符合每一個進程,也不是在發展進程以外就是異常,而是我們應視每一幼兒之發展為獨一無二,進程發展只是以統計歸納法去幫忙分析,給大家一個概觀而已,焦點應該擺在如何促進情緒發展上。

    甚麼是情緒(emotion)?
      給情緒下一個定義,真是一個極可能弄巧成拙,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動作,不過簡單來說,情緒是我們與環境,經驗互動下的情感反應(感受),這個反應涵蓋心理、生理與行為三方面。

    情緒理論:
      情緒是怎麼產生的?不同的觀察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論,其分歧點與"雞生蛋,蛋生雞"是一樣的,也就是"情緒是最先的因,還是最後的果? "以下所列部分情緒理論源自上個世紀,當時醫學沒有今日發達,因此心理學家由觀察中歸納出情緒的可能起源,現代的情緒理論則在影像學的幫助下,尤其是功能性核磁共振攝影(fMRI, functional MRI),更為清楚的描述情緒的發生,但是並不是說過去的理論就一無是處,這些理論在心理諮商協助上幫助頗大。
    (1)生物學理論
      達爾文主張情緒是具有進化性的,乃是為了物種生存之故,例如:我們生氣,憤怒乃是為了去除有礙我們生存的狀態;我們喜悅、快樂是為了親近對我們繁殖有益的事務,這些情緒反應與個體的生存有關,這個理論解釋了我們人類的基本情緒。

    (2)生理學理論
      James-Lange兩位學者認為身體上的生理反應決定了你的情緒、生理反應是因,情緒是果,例如:當你遇到老虎,生理反應有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手腳發抖,然後你才解讀這些現象為"害怕",Cannon-Bard兩位則認為有時候我們有一樣的生理反應,可是不一定只有一種情緒,例如:看到心上人,也可能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手腳發抖,因此認為情緒的產生應該是生理反應,同時加上由視丘直接產生的情緒反應,換句話說,情緒與生理反應是相生而來,而非因果。

    (3)認知學理論
      Schachter-Singer則認為刺激引起生理反應,但是我們的大腦會參與評估,加添想法,才產生情緒反應。
    由(1)到(3)的理論,我們彷彿看到人類的"腦進化",生物學理論談的是我們最原始的(爬蟲類腦)情緒反應,生理學理論談的是中階的(哺乳類腦)情緒反應,認知學理論則進階到(人腦)高階思考反應。

    (4)現代情緒理論
      經由各種機能性神經影像學(functional MRI)的協助,醫學界同意:腦(前腦)是人類意識活動的指揮中心,管理著思考、感覺、情緒、動作、行為等等各種感覺功能,其中接受刺激,產生情緒的主要位置在杏仁核,屬邊緣系統的一部分,杏仁核受刺激後,一方面將訊息傳往大腦皮質以評估及產生想法,然後就有了情緒。但是另一方面,也會由杏仁核傳到下視丘(中腦),再傳送荷爾蒙訊息到身體以產生生理的改變,如肌肉收縮,心跳加快等。這些生理的改變又回饋到大腦各個不同的感覺皮質區(在功能性核磁共振攝影掃描可以辨識出來),再將訊息送到額葉,額葉再綜合這些生理反應來產生情緒,但是也有由上而下的途徑,由大腦皮質先分析,再將訊息下傳到情緒中心以生情緒反應的。
      這些迴路來來回回、上上下下、交互影響,但是有時刺激過強,杏仁核就會迅速反應,大腦還來不及指揮,先遣部隊已然先斬後奏,所以才有"看到黑影就開槍","忍不住淚流”,”一巴掌打下去”,”一時衝動傷害別人”等情事發生。
    但是人類的情緒絕不只是由這些神經、生理、認知等等操控而已,還要加上社會文化、宗教哲學、教育的影響,其實是相當複雜的。

    情緒調節的意義
    依據上述的情緒理論,我們可以說人類處理情緒可分三方面:
    1.情緒的調節--由前額葉進行理性(理性的腦)的約束(情緒約束)。
    2.情緒的感受--由邊緣系統(情緒的腦)進行感受與判斷(情緒感受)。
    3.基本情緒--由下視丘(本能的腦)進行本能反射(身體反應)。
      在這個基本架構下,我們可以了解,所謂的情緒調節就是運用我們的理性腦去認知情緒,去調控情緒,然後面對情緒,妥善處理情緒、良好的情緒調節有多重要,我們只消看看有多少人因情緒失控而做出讓自己或身邊的人痛苦的案例就能得到驗證,而情緒處理的好的人(俗稱高EQ),往往能設身處地為人著想,推己及人,能與人共同合作,有較高的自我價值感,我們都希望自己與下一代是這種人,因此情緒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情緒始於何時?
      關於情緒始於何時的論點頗多,有些人認為始於胎兒期,因此提倡胎教,若我們將焦點放在出生後,可確知的是,嬰兒在一個月內已經有一些基本情緒可確切的被識別,例如:挫折感與愉悅感,許多父母都發現新生兒"笑了",是真的嗎?那有如天使般撫慰新手父母驚鴻一撇的淺笑,是真的嗎?有些研究顯示,越是早產的嬰兒,這種淺笑越多,所以看起來,新生兒的笑也許只是一種肌肉的不成熟牽動而已,但是,重點是,嬰兒將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將人類的基本情緒經歷完成,因此父母們應將你們的新生兒視為一個有情緒反應的個體,好好的與他們互動,隨時回應他們的情緒。

    <講義內容,請參閱相關附件>

  • 推上Facebook 推上twitter 推上噗浪
  • 相關附件:
  • *104.02.02嬰幼兒情緒發展進程
*回上一頁 *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