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script為載入jquery核心使用,不影響頁面資訊瀏覽
:::* 瀏覽位置:首頁 > 106年
  • 字級選擇
  • 大
  • 中
  • 小

106年


106年第一梯次「情緒教養的8堂課」-第六堂課

  • 發佈日期:2017-03-23
  • 照片說明文字  3月23日「情緒教養的8堂課」進入第六節,由葉春吟 心理師(日安心理健康中心所長)主講"情緒輔導強化策略與時機"。
      情緒教養的8堂課的課程重點是是教養的強化策略及了解不適合輔導的時機。講師表示,我們的教養框架跟我們的成長經驗有關,包括自小父母教導的,以及生命經驗中所體驗到的,但當教養框架變成一種反射,未經思考教養框架是否不合時宜或是否適當,有可能成為跟孩子間的衝突。所以,講師提問一些問題讓大家討論 如:國中小孩要請假跟父母一起出國,大人是否同意? 或是女兒要念汽車修護科你是贊同?或是大學女兒要跟男友去日本自由行,你是否贊同?大人的感受是甚麼? 透過討論了解自己在乎、擔心?是否可以有彈性的變動?大人的教養框架是否也需要改變?
      有時,父母雖然有好的教養價值,但未做好對孩子情緒的辨識、瞭解、同理就急著糾正孩子的行為或教導問題解決則可能弄巧成拙,妨礙溝通。所以在課程中,講師不斷地在提醒,情緒的辨識、了解、同理是打開孩子心門重要的鑰匙。
      講師今天也提出了讚美(如:你好棒)跟鼓勵(如:你幫媽媽照顧弟弟,讓媽媽可以鬆一口氣,媽媽好感謝你)的差別,空泛的讚美讓孩子不知道自己哪邊做得好,但鼓勵通常是具體的,孩子知道自己哪個部分做得好,可以引導孩子改變、甚至鼓勵可以是針對過程有進步的部分給予嘉許,可引導孩子逐步的改變。
      有些行為父母仍是要予以制止的,但制止的方式建議可以將否定改為正向改變的方向,如此,較不會讓孩子產生排斥感。比如: "不好好吃飯就不能出去玩",改為正向改變方向"吃完我們就可以出去玩","不要跑" 改為"像小烏龜一樣慢慢走",透過正向教導,除了減少溝通阻礙之外,孩子也較能知道怎麼做較好。
      雖然情緒輔導很重要,但通常需要用心與用腦,所以會有一些情況是不適宜情緒輔導,例如:
    ● 當你趕時間。
    ● 當你有其他聽眾。
    ● 當你煩惱或勞累時。
    ● 當你需要立即處理嚴重的不當行為時。
    ● 當孩子為了操控而"偽裝"情緒時。
      這些狀況出現時,你也許可以先處理後再找時間與孩子一起討論當時的情境,也許更有效果。
      最後,講師提醒—大人比孩子有更多的資源、大腦成熟發展也更好,所以,"大人應該要比孩子有更多的彈性願意改變",大人的彈性將成為孩子學習的方向。
  • 推上Facebook 推上twitter 推上噗浪
*回上一頁 *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