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比馬龍效應
- 發佈日期:2019-07-09
 
許多人都聽過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話說希臘國王之一,愛上自己精心雕刻的象牙美女,耽溺於其絕美,竭盡所能與之共處,親近,撫摸,細語,禱告...反正你熱戀時的事,他千萬倍熱切地做. 童話就是這樣囉!心想終於事成!他沒有懷疑過自己的癡心夢想,只是盡心追求,最後就變成他老婆了! 心理學家很厲害,用了他的名字來替實驗命名,於是名流千古. 實驗的重點是,自我實現(self-fulfilling )力量大.實驗者告訴老師,哪些孩子智商高,將來會有成就(其實沒這回事);信以為真的老師於是對這些人另眼相待,提高了期許.沒想到學期結束時,這些"假資優"的孩子竟然表現比其他人優秀. 結論是,說你行,不行也行. 但這樣說,有過度簡化之虞,要不然大家都來如法炮製,不就結了? 重點在於,你真心嗎?你有沒有讓對方"真心想要"實現目標? 光說:[你可以的!],或是:[你應該做的到....],不一定能激勵他人;說不定還回你一句:[你自己也可以做啊!] 但是如果你提到觀察的重點,結合你的期許,對方才會覺得"你抓得住我,我真是這樣啊..." 有一個提早進入青春期的小六男生,晚睡晏起(青春期特有),天天遲到,看誰都不順眼. 某日遲到翻牆,被校長逮個正著. 校長說:[你的體格真好,手腳俐落,最適合當儀隊隊長!你能不能每天早上來練習,好代表學校參賽?] 從此,這個學生沒遲到過一次. 真實現代版比馬龍!人的思想就像箭,什麼箭?怎麼射?射哪裡?旁人題點一下,也許正中靶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