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script為載入jquery核心使用,不影響頁面資訊瀏覽
:::* 瀏覽位置:首頁 > 好文分享
  • 字級選擇
  • 大
  • 中
  • 小

好文分享


母愛的本質

  • 發佈日期:2019-06-25
  • 照片說明文字【好文分享】

      想一想人類的"教養"(parenting)史,其實很有趣.
    就在不久的上個世紀中期(1960年代)之前,"教養"這一詞還不怎麼存在.即使是約翰鮑比醫師,這位"依附關係"理論始祖,自己也是從小由奶媽帶大,然後進入住宿學校.窮人餬口都有問題,自是難言"教養";而富裕人家則是用錢請人來教.當時階級要翻轉的想法,還早得很.
    看看紅樓夢亦是如此,寶玉自小與丫鬟混在一起,娘呢??爹呢??(想想寶玉被老爹罵的慘狀....)
    民主概念興起,階級翻轉終於可以經由努力達成,至此,"教養"變得越來越重要.
    另一個大變革也是因為佛洛伊德,哈洛,鮑比...等等關於親子關係理論一一冒出頭,遂漸漸修正,累積,進化;再加上瞬息萬變的時代變革,教養也變成父母難以承受的甜蜜之重!
    這裡聊一聊哈洛.
    1958年,威斯康辛大學的著名心理學家哈里·哈洛(HarryF. Harlow,1905-1981)在美國心理學會的年度大會上,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母愛的本質》。他說母愛的本質,絕對不是簡單的滿足孩子的飢餓和乾渴的需求,它還應該包括對孩子的愛撫、接觸和心理的關懷。這些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根本保障。他的絨布媽媽與鐵絲媽媽實驗發現,雖然奶瓶放在鐵絲媽媽身上,小猴子貼著無奶的絨布媽媽是17小時,只有3小時是在有奶的鐵絲媽媽身邊.接觸時的舒適感對小猴子的依附遠勝於餵奶.不僅如此,遇到危險時,小猴子一定向絨布媽媽尋求保護!再寬大的餵奶方式,也不能預測親子關係.
  • 推上Facebook 推上twitter 推上噗浪
*回上一頁 *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