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script為載入jquery核心使用,不影響頁面資訊瀏覽
:::* 瀏覽位置:首頁 > 107年
  • 字級選擇
  • 大
  • 中
  • 小

107年


「情緒教養的8堂課」第三堂課活動花絮

  • 發佈日期:2018-03-29
  • 照片說明文字【情緒教養的8堂課】第三堂課活動花絮
      當面對問題時,我們需要先察覺及辨識到自己當下的情緒。在清楚察覺自己的情緒後(知己),就可以更敏銳的察覺到孩子的情緒(知彼)。

      今天是「情緒教養的8堂課」的第三堂課,吳詠葳 博士/臨床心理師(日安心理健康中心‧心理治療所副所長)利用了簡單的五步驟讓學員練習如何變成「輔導型」的父母,建立跟孩子之間良好的親子關係。本週先介紹「察覺」、「體認」、「同理」等步驟。

    第一步驟:「察覺」
      我們可以從孩子的生活狀況,幻想遊戲中建立與孩子的溝通平台。孩子不是每件事都可以表達出他的感受。父母親對孩子的觀察,陪著孩子一起體驗這些情緒,並去體認情緒表達與溝通是建立親子間的信賴!

    第二步驟:「體認」
      一而再再而三的問題往往會讓人感到煩躁與不耐煩。但任何的負面經驗都能成為良機,讓父母發揮同理心,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教導他們處理自己的情緒。每次的問題都是一種經驗的體會,可以變成一種機會與孩子討論並認可孩子的情緒。

    第三步驟:「同理」
      同理心需要耳到(傾聽)、眼到(觀察)、口到及心到(與孩子站同一邊,為孩子設身處地的感受他的感覺)。簡單的同理心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心與被瞭解。現場透過練習與分享,讓學員熟練同理的技巧。
  • 推上Facebook 推上twitter 推上噗浪
*回上一頁 *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