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script為載入jquery核心使用,不影響頁面資訊瀏覽
:::* 瀏覽位置:首頁 > 108年
  • 字級選擇
  • 大
  • 中
  • 小

108年


杏璞&臺南女中「青少年家長情緒教室」第三堂課活動花絮

  • 發佈日期:2019-04-07
  • 照片說明文字【青少年家長情緒教室】第三堂課活動花絮

      2019/4/3 臺南女中青少年家長情緒教室
    講題:並非強說愁-談青少年的焦慮與憂鬱
    講師:葉春吟臨床心理師 (日安心理治療所所長)

    青少年親子教養課程列車開到台南女中了,今天的主題是”並非強說愁-談青少年的焦慮與憂鬱”,由日安心理治療所所長葉春吟臨床心理師主講。

    根據衛福部公布的2017年台灣人死因統計結果分析,自殺為12-17歲台灣青少年第三大死因,其中至少4-7成是跟憂鬱症有關。葉所長過去在成大醫院工作有很多處理憂鬱、焦慮個案的經驗,根據他的經驗,孩子在選擇自殺前可能已醞釀了一段時間,過程中孩子也努力想要改變現況,期間經歷未知狀況的焦慮、掙扎,多次失敗怎樣都無法改變時才會進入到無助無望的憂鬱狀態,這意味著周遭的人若能察覺孩子的焦慮、憂鬱等異樣狀態適時給予協助的話,將有可能避免憾事發生。

    葉所長帶領大家了解憂鬱、焦慮的症狀表現,增加父母的覺察能力,當憂鬱焦慮來襲時,父母要怎麼協助? 區分憂鬱症狀跟憂鬱症的差別,當孩子已經生病了應該尋求專業的協助與治療,如藥物或心理諮商。有人認為憂鬱是”自己的問題,應該自己解決,別人也幫不了忙”,但葉所長強調,憂鬱或焦慮時整個思緒或想法容易變得固著、混亂無法想到其他解決方式,而心理師可以協助冷靜情緒,分析問題,引導思考,就像爬山嚮導一樣協助爬山的人走在目標的道路上,也希望爬山的人最後都有能力自己爬山。心理師也強調,若憂鬱症真的出現,家長跟孩子需要一起面對,接受自己生病,開始處理它,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當都做了該做的之後,那就接受結果,試著放下它。
  • 推上Facebook 推上twitter 推上噗浪
*回上一頁 *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