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script為載入jquery核心使用,不影響頁面資訊瀏覽
:::* 瀏覽位置:首頁 > 111年
  • 字級選擇
  • 大
  • 中
  • 小

111年


111年下半年學齡兒童家長情緒教室(入門班)第三堂課活動花絮

  • 發佈日期:2023-01-30
  • 照片說明文字吳詠葳臨床心理博士,運用臨床個案以及自己家裡親子互動做分享,利用情境分享讓現場學員來察覺自己的情緒、體認孩子的情緒技巧;分辨同理與同情的差異性。。這是一堂結合理論與實際操作的課程,讓學員身歷其境,進而調整自己的教養風格。利用了簡單的五步驟讓學員練習如何變成「輔導型」的父母。

    課程開始先介紹「察覺」、「體認」、「同理」等步驟。

    第一步驟:「察覺」
      當面對問題時,我們需要先察覺及辨識到自己當下的情緒(會失控嗎?)。在清楚察覺自己的情緒後(知己),就可以更敏銳的察覺到孩子的情緒(知彼)。

    第二步驟:「體認」
      一而再再而三的問題往往會讓人感到煩躁與不耐煩。但是「危機」就是「轉機」!!任何的負面經驗都能成為良機,讓父母發揮同理心,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教導他們處理自己的情緒。

    第三步驟:「同理」
      同理心需要耳到(傾聽)、眼到(觀察)、口到及心到(與孩子站同一邊,為孩子設身處地的感受他的感覺)。

      往往當孩子將問題帶到父母面前時,父母一心只想要幫孩子解決問題。但是請學員們切記--為建立跟孩子之間良好的親子關係,應先學習處理"情緒",再"解決問題"!!

    文字說明
  • 推上Facebook 推上twitter 推上噗浪
*回上一頁 *到最上面